顯通寺位于山西省五臺山中心區(qū)大白塔北側(cè)、菩薩頂腳下,它是五臺山佛教圣地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廟。顯通寺的前身,就是東漢永平十一年建始的大孚靈鷲寺,它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也是中國佛教的一個策源地。正因為顯通寺有這樣高的歷史聲譽,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顯通寺占地一百二十多畝,有殿堂樓房四百多間,中軸線上,一連七進大殿,東西廊房對稱配合,形成整肅嚴(yán)謹(jǐn)、闊暢宏大的布局結(jié)構(gòu)。建筑樣式各異,多帶宮廷建筑色彩,堪稱明清寺廟建筑的典型。
入顯通寺前,首先出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座下層為石旋洞,上兩層為木構(gòu)建筑的高大鐘樓,石洞的門楣上,刻有四個遒勁的大字:“震悟大千”。顧名思義,是說渾厚悠長的鐘聲,能把大千世界震徹得醒悟過來。鐘樓上懸吊的大銅鐘叫幽冥鐘,也叫長鳴鐘,鑄造于明天啟年間(公元1612-1627年),鐘身高八尺,最大外徑五尺,厚三寸,鐘口邊緣成蓮花瓣形狀,外皮刻有楷書佛經(jīng)一部,共有一萬多字。這口銅鐘是五臺山寺廟中最大的鐘,據(jù)說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
穿過鐘樓門洞,沿石鋪道右拐左折,便是顯通寺的山門。論山門的高大,也是五臺山寺廟中屈指可數(shù)的。山門看上去豪雄而典雅,兩旁樹著石碑,碑身上,一邊是大草“龍”字,一邊是大草“虎”字,自由揮灑,一筆寫就,字形具有龍虎的形象,為雷雨居士所書。據(jù)說,佛寺建址需講求風(fēng)水,除了靠山之外,總以左青龍、右白虎為佳,顯通寺山門兩側(cè),無此二山,故立此二碑為補。
入寺內(nèi),便是一連七進的殿宇,分別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jīng)殿。文殊殿重建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大佛殿重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均系木結(jié)構(gòu)建筑。
寺內(nèi)第三層的大雄寶殿,是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此殿占地一畝二分,高大肅穆。殿內(nèi)正前方的橫梁上,高懸康熙御筆“真如權(quán)應(yīng)”木匾,下面條幅橫懸,兩旁錦幡垂掛。殿臺上,并列主佛三尊,中間是釋迦牟尼佛,東面是藥師佛,西面是阿彌陀佛,殿墻兩側(cè)是十八羅漢,均為明、清雕塑。佛前的地面十分寬敞,經(jīng)案上佛燈高照,寶鼎焚香,擺著各色供果,敬有美麗鮮花。東面的經(jīng)案頭,還擺著鼓、磬、鐺、木魚等佛家樂器。不僅本寺僧人在這座殿內(nèi)做早晚功課,每逢大的佛事活動日,由五臺山佛教協(xié)會主持,各寺廟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匯集到這里舉行禮佛儀式。
開放時間
6:30-18:30
地址
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zhèn)塔院寺北側(c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