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林是袁世凱的墓園所在處,原名袁公林,簡稱袁林,當(dāng)?shù)厝罕姺Q之為“袁墳”。袁墳位于安陽市北郊洹水北岸的臨府莊北地,離老城約2.5公里。該墓于1916年6月袁世凱死后開始籌建,1918年6月竣工,是由當(dāng)時的河南省省長田文烈負責(zé)督修的。整個墓區(qū)占地約140畝,耗銀70余萬兩。1958年,安陽市博物館建立,館址設(shè)在袁林。
袁世凱(1859-1916年),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號容庵,河南省項城縣人,出身于一個官僚地主軍閥世家。他以1895年在天津小站(新農(nóng)鎮(zhèn))接管定武軍主持新建陸軍訓(xùn)練起家,投機混入維新運動,耍弄兩面派手法,轉(zhuǎn)身出賣維新派;升任山東巡撫,血腥鎮(zhèn)壓義和團;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聲勢顯赫,炙手可熱;在北洋集團與滿族親貴之間尖銳的矛盾斗爭中被勒令“開缺回籍養(yǎng)病”,在彰德(安陽)洹上村隱居了三年。辛亥武昌首義后,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袁世凱東山再起,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當(dāng)上了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1916年改元稱帝(年號“洪憲”),只當(dāng)了83天的短命皇帝,就在軍民的反抗及憤怒的唾罵聲中被迫取消帝制,并于1916年6月死去。北洋軍閥遵其“扶柩回籍,葬我洹上”的遺囑,將其葬埋于他隱居的洹上村東北側(cè)。
袁林建筑總體設(shè)計獨具匠心,在我國陵墓建筑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它的特點是“中西合璧”,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時代特色。堂院以前的部分是中國明清陵寢的風(fēng)格,后邊大墓部分是西洋陵寢的建筑風(fēng)格。
墓區(qū)的南端在安陽橋洹水北岸,是一高大的照壁,壁內(nèi)嵌刻有五個墓徽。照壁之后,往北是半里多長的磚石神道,途有石板橋,神道北端有一玉帶形的石拱橋。下橋北去,便是牌樓門,門柱不是傳統(tǒng)木質(zhì)或石料,而是水泥制成的柱子。牌樓門兩側(cè),分立著六角形望柱,四周以白玉雕花欄獅護繞,四角柱頭有四個石雕獅子。望柱上雕有日、月、星、辰、山、火、龍、虎、長尾猿、錦雞等紋飾。望柱上還有一“旸”字乃是將死者由人間引向天堂之意。望柱后邊,分立著遙相對稱的石象生,有駿馬、老虎、獅子、武將、文臣。文臣武將穿著“北洋時代”的服飾,似乎是“洋式翁仲”。碑上刻有“大總統(tǒng)袁公世凱之墓”九字,此乃袁之好友、時任民國總統(tǒng)的余世昌手書。
穿過碑樓,沿階而上,便是一座紅墻綠瓦的享堂大院。北面正中為景仁堂,東西配房是存放祭器以及僧侶誦經(jīng)的地方。現(xiàn)今景仁堂內(nèi)是《殷墟歷史陳列》,東西配房是《袁林及袁世凱其人展覽》。堂院后是大墓,一派西方陵墓風(fēng)格。迎面三座鐵門,中間兩扇門上鑲有兩個墓徽,其紋飾內(nèi)容與望柱相同。鐵門后是一組用青白石料雕刻的石桌和五供,墓周有三層臺基均以虎皮石墻壘砌而成,最后高處為大墓寶頂。
開放時間
08:30--17:00
地址
河南省安陽市安陽橋西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