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古城墻位于市區舊城區,周長2800米。據史料記載,肇慶始為土城墻,宋政和三年(1113年)將土城擴大,并筑為磚城。該城墻雖歷盡滄桑,經過20多次修葺,但城墻和城門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墻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國罕見。
宋代的城墻開四門:東曰宋崇、西曰鎮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門之上各有城門樓1座,四門之外有甕城,城墻四角各有角樓1座,城外還有護城河。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增厚部分城墻,并親自題書四門石匾額,改東門曰慶云、西門曰景星、南門曰南薰、北門曰朝天。民國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1926年),城墻上的城門樓、角樓、雉堞、甕城被全部拆毀,用以填塞城門和護城河以利交通,使城墻遭到極大的破壞。1987-1996年,肇慶市人民政府為保護名城的標志性建筑,發展旅游事業,曾多次撥專款搶修北段城墻,本著“整舊如舊”、“恢復原貌”的修繕原則,恢復了“朝天門”、墩臺和雉堞,并重建了披云樓,使肇慶古城墻得以重現,肇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得以再度輝煌。
現古城墻周長2801.2米,其中東段403.4米、西段376.9米、南段992.3米、北段1028.6米。城墻寬8米至18米,兩邊砌磚,中間填土,磚墻厚60厘米至120厘米。城墻外圍有28個突出的敵臺。城磚有9種不同的規格,是歷史上多次修葺的見證。當時為御敵兵,筑土墻,規模“僅容廨宇”。城墻歷代有擴大和修整。
城墻四角亦各有角樓一座,北城墻西段有披云樓,南城墻東段有文昌閣。城上有空心炮臺6座,小炮臺17座,兵房13間,城外有濠塹,城內有內濠。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江西行省郎中攝府事黃德明主持了首次修葺。明成化年間,又先后6次修葺,增加了串樓810間,加厚了城墻厚度,并刻了四門石匾額,東門曰慶云、西門曰景星、南門曰南薰、北門曰朝天。明清以來,先后10多次修整,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崇禎十四年(1614年),肇慶府總督張鏡心將墻體增高3.5尺,改建4門月城。清順治八年(1651年),總兵許爾顯,知府張之璧增建炮臺6座,窩鋪148間,水城炮臺2所,拆除城墻附近的房屋,增修樓堞等。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地址
廣東省肇慶市區舊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