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寺創建于公元752年,它的院落布局極具特色,保存了廊院式平面格對、空間形態。佛國寺的石造古跡都是用花崗巖建造,其形態、建筑方法均為當時土木建筑技術之精髓,華麗宏偉,表現一種平衡和諧之美,是韓國石造藝術的寶庫。佛國寺被譽為韓國最精美的佛寺,是迄今香火始終不斷的為數不多的寺剎之一。1995年12月與石窟庵作為一個遺址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佛國寺創建于公元752年,它的院落布局極具特色,保存了廊院式平面格對、空間形態。佛國寺的石造古跡都是用花崗巖建造,其形態、建筑方法均為當時土木建筑技術之精髓,華麗宏偉,表現一種平衡和諧之美,是韓國石造藝術的寶庫。佛國寺被譽為韓國最精美的佛寺,是迄今香火始終不斷的為數不多的寺剎之一。1995年12月與石窟庵作為一個遺址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佛國寺坐落在韓國慶尚北道東南的吐含山山腰處。吐含山,位于慶州市東南13公里,被稱為韓國五岳之東岳,海拔745米。其西南約2公里坐落著著名的“華嚴佛國寺”,即佛國寺。地理坐標:35°47′北,129°19′東。
寺廟中所有的木結構建筑物都是后世復原重建的,現存的寺院規模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佛國寺背依青山,碧溪川流,林木茂密,掩映在綠葉之中的山門上書有“吐含山佛國寺”6個金黃色大字。
步入山門,并排建筑的兩座雙層石壇迎面高聳,向著石壇的兩邊架有4座石橋。一面是青龍橋、白云橋,一面是蓮華橋、七寶橋。橋下以前曾建有象征寺院與塵世相隔的九品蓮池,后遭毀壞。
從七寶橋往上可到達紫霞門,門內有大雄寶殿。殿的兩側各有一塔:東塔稱多寶塔,高10.4米,是建在雙層基座上的三層石塔,為新羅石造美術的代表作品,被列為韓國第20號國寶;西塔稱釋迦塔,高8.2米,是新羅的典型石塔,外形質樸,勻稱美麗,被列為韓國的21號國寶;這兩座塔是新羅時期寶塔中最精美的,曾經使當時的佛國寺成為最流行的“雙塔”格局的典型。
極樂殿內供奉的金銅毗盧遮那佛和阿彌陀佛,都是新羅統一時代鑄造的珍貴文物
。佛國寺屬迦藍布局形式,其特點一是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紫霞門、無說殿左右的回廊環繞的院落,和以極樂殿為中心,從安養門左右至極樂殿后的回廊環繞的院落東西并列;另一個特點是釋迦塔和多寶塔雙塔式迦藍的形式。此外,金堂大雄寶殿的基座、無說殿和極樂殿的基座也屬迦藍建筑物的基座形式。
位于慶北慶州市吐含山中間的佛國寺是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地方,也是代表韓國的寺院。公元535年建成,自公元8世紀重建以來,直至200年后的全盛時期,寺院范圍曾擴充到現在的十倍左右。不幸的是,在壬辰倭亂時期慘遭焚毀。其后經過復原重建,即為現在的建筑物,真正保持原貌的只有建筑物的石造部分。阿彌陀佛等兩座佛像為國寶級文化遺產。現在的總面積為12萬平左右的佛國寺寺院內以大雄殿為中心,有多寶塔和釋迦塔等在世界上有名的寶物。在觀覽佛國寺的時候要以嚴肅的氣氛來觀覽,不要亂動文物,避免損壞珍貴的文化財產。
紫霞門、安養門各懸有二座石橋,那絲毫不變的均衡形態與精巧的石造技術,盡管經過了1,500年的今天仍堪稱為美之極致;匡廊與大雄殿,精致地涂上了鮮明的丹青,而其安置釋迦牟尼像的內部裝飾,更是壯麗;多寶塔如同木雕一般優雅美觀;釋迦塔、極樂塔、毗盧殿內的阿彌陀佛與毗盧舍那佛像顯出了新羅文化的登峰造極之所在,寺內諸多的國寶與文化遺產令人目不轉睛,乃至不覺時間之流逝。
地址:于慶北慶州市吐含山中間。
開放時間:7:00―18:00(11月-2月至17:00)。